朋友圈消失的中年女

作者丨庆哥

微博上有条热搜“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里了”,说的不就是我们中年人么。

我也好久没有发朋友圈了。

翻了底下的留言,不论来自哪里,不发的理由,殊途同归:

1、被生活折磨得分享欲低(生活不易,咬紧牙关的人没力说话)

2、发心情怕被说矫情,发美食怕被说俗气,发自拍怕被说滤镜重(减少内耗,选择不发)

3、冷暖自知,低调才是人生真谛(洞察人性,看透生活)

4、别人的生活不想知道,我的生活不想别人知道(自得其乐,各自安好)

5、朋友圈并非都是朋友,好朋友我会私下发(拎得清)

6、有各种发疯平台,为何选择朋友圈?(已转移发表阵地)

发朋友圈的理由是相通的,不发的理由各有各的心事,责任重大,承上启下的中年人,害怕被凝视,担心被解读,忧虑被猜测、不喜欢被人设化,思前顾后,不如不发。

不发归不发,我不反感别人发,甚至还挺佩服那些一直坚持发圈,分享生活、发表想法,用热爱创造社交链接的人。

那些会发蓝天白云、旅游美景、一饭一蔬的朋友圈,让我感觉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生活千疮百孔,但仍然愿意分享点滴的美好,这是一种乐观,朋友圈是他们汇聚美好的私人纪念馆。

微博会有尖锐感,但朋友圈,会有种国泰民安的幸福感。

面对生活这座大山,依然分享美好的中年人,归来仍是少年。

看到朋友们发文,我会尽力而为地点赞。当我觉得生活没劲,看看别人的美好,就像凿壁偷光,心也被滋润和温暖了。

这也是我能为朋友响起的遥远的掌声,虽然不能相见,但见图如面,见赞已阅,天涯若比邻。

有人说,围观朋友圈,容易引发羡慕和比较,徒增自我怀疑,别无益处。

但我并不认同,偶然看到,顺手点赞,是种祝福,我们天南地北,天涯各方,这是我能给远方想念的朋友最微小的温暖。

除了给朋友们点赞,我也会给长辈们点赞。

在朋友圈看到亲人长辈组团到北京玩,每到一处名胜古迹,他们都打卡拍照,万里长城、颐和园、天坛、天安门的升国旗,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供书教学,儿女长大,终于可以潇洒走四方。

为他们如今拥有的金色人生点赞,发出我最诚挚的问候。

点赞在朋友圈的设计隐含着千万种情深说话未曾讲,可以表达认可,也可能表达羡慕,支持、认同、赞赏,反正就是正面的强化作用。

点赞,虽微不足道,但你的善意,被默默记住。

一个朋友说,她曾经在朋友圈发过广告,只要集齐18个赞,可以兑换门票一张。发了不够1小时,就集齐赞数,她说让她感动的不是多少赞,而是这些朋友为这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而劳神费力看过广告后而点赞的心。

他们在认真对待这件事情,认真的看你的朋友圈,并且负责的为你动了动手指,小小的感动,也会感念很久。

朋友圈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真心为值得赞美的事物点赞,是纯粹的赞美。

每个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但他们依然坚持为美好发光,便值得点赞。

马斯洛说人的第三层次的需求是情感和获得归属感的需要。这是人们建立和维持一个持久的、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而朋友圈刚好满足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发朋友圈的朋友,是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希望通过发表内容得到朋友们的回应、认可。

朋友多年前移民国外,虽然在当地结婚生子,但仍然没法融入当地的文化和圈子,所以她喜欢发朋友圈,与国内的朋友们互动,找归属感。

看到她跟孩子一起过圣诞,吃大餐,在圣诞树下的照片,我会积极地点赞,传达天涯共此时的友情态度。

工作后,曾经很友好的同学,也有可能一辈子都见不了几次面,但是点赞,可以成为一种遥遥万里之外的无声共鸣,点赞表达了“我记得你,我在关心你”这样的心情。

点赞是最低成本的社交方式,有时候也会有些社交的心理压力。

《朋友圈传播效应与点赞心理》里说,小小点赞往往折射出十分丰富的社会关系和复杂的交往心理。

因为,朋友圈点赞也确实反映了现实中的亲疏与价值认同,将现实那么多纵深复杂的关系短时间折射到朋友圈的扁平界面上,也暴露出网络社交脆弱的一面,成为一种负担。好怕点了这个,忘了点那个,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我跟身边朋友交流过,点赞该有什么自我修养。

我欣赏其中一个朋友的答案,不用想太多,只要看了有感觉,点就是了。

想太多,反而失去表达生活态度的个性。

人是社会动物,健康的生活必定需要与人产生连结,朋友章通过分享来实现满足感,来点赞捧场,不是为了讨好,而是情感链接。

心理学家说,个体拥有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更倾向于给予其他事物积极的评价。

点赞在引导你在做积极的评价,给生活进行正面的反馈的同时,也在暗示自己正向生活。

朋友圈早就改变了我们的社交状态。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5种不同的大脑成像方式与行为实验,得出一个结论:

人们通过网络社交工具谈论自己,分享自己的想法,大脑中会产生一种类似事物或金钱带来的愉悦感。这种伴随生理愉悦感而来的吸引力是先于深思熟虑的动机发生的。

所以发朋友圈会走愉悦感,有利于心理健康。

而我们即便不发圈,通过点赞、评论,也可以会产生一种在社交的愉悦感觉。

张小龙说,“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人到中年,不太敢在熟人面前太表现自己了,低调是生活的真谛。

尤其,面对复杂的职场环境,发布个人情绪的内容,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分享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我们想要成为的自我,不能让别人窥探我的内心。

因此,在我看来,每个坚持分享私人生活人,不在乎别人眼光,也没那么患得患失,在乎自己开心的人。这样的人,多么乐观,多么光明,多么心态自由。

感谢还有这样的人围绕在我们朋友圈里,让我的世界变得参差多彩。

人到中年,当好“朋友圈氛围组”的功能,给可爱的人儿评论,给有趣有价值的内容点赞,成为别人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种运气。

发布于:江苏

上一篇:倒掉心里的垃圾(深度)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