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200万家庭的托孤主张: 谁来监护我的孩子?

来源:凤凰WEEKLY

作者丨戴榕 (广州市越秀区人大代表、广州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名誉理事长)

编辑丨卢伊

心智障碍者的家庭监护问题关系到千万家庭。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包括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唐氏综合征等基于先天性缺陷导致的心智障碍者约有1200万-2000万人,影响了近3000万父母和8000万至亲。其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心智障碍者终身需要监护人的支持,这一角色基本均由心智障碍者的家长承担。

然而,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持续加深。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到2035年左右,这一占比将超过30%。随着家长逐步步入老年,照护能力逐年减弱,心智障碍者本身也步入到成年后期,面临自身养老和子女养老的“双老”困境,如何实现“托孤”,成为困扰超1200万家庭的难题。

内外之困,用数据说话

我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个自闭症人士的妈妈,这些年因为儿子走入公益。我也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有着20多年的市场研究从业经验,后面我会展示一些数据,那是我的专业,我擅长用数据来说话。

2021年,我们曾经面向广州市60周岁或以上的家长,发起了一份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涵盖心智障碍家庭和普通家庭。之所以囊括了普通家庭,是因为我想做一个对比——都说心智障碍家庭幸福指数比较低,到底低到什么程度,只能跟普通家庭做对比才知道。

我们在广州完成了接近900个样本的调查,涵盖养老服务、关爱、生活幸福度、支持网络、社会关系、特殊信托需求等多个方面。结果发现,“双老”心智障碍家庭不得不面临自身养老和心智障碍子女养老的双重困境,但自身的社会关系较弱,能享受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限,需要社会、组织、社区多方面提供支持。

其中,绝大多数受访监护人对心智障碍子女的监护要求很低,66.9%的受访监护人认为只要孩子有吃有穿、基本生活能有保障就行,其次才是期望子女医疗资源充足、能够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救治,占25.7%。而期待子女能够融入社会,可以出去工作、交友、旅游,和有情感支持及心理支持的家长,加在一起都不足10%。这并不是说明特殊需要家庭的要求真的很低,而是现实状况让家长们不得不把期望值降低。

在心智障碍孩子未来安置规划方面,超六成家长最担心孩子未来生活无保障、没尊严,次高的两个顾虑分别是养老院等机构费用太高和自己不懂专业知识。而尽管大多数家长会从财产方面为孩子做一定规划,如挂靠或购买社保、存钱、购买保险等,但仍有近1/4的受访家长没有任何准备。仅有16.9%的家长为孩子选好了监护人,但尚未公证,这里绝大部分家庭是有兄弟姐妹的,如果是独生子女家庭,则基本上没有监护人。同样,也不是特殊需要家庭不需要规划,而是不懂得如何规划。

而跟普通家庭的对比数据更加佐证了以上结论,心智障碍家庭的幸福度更低,社会支持网络更弱。尤其是遇到困难后,能够通过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获得关心和支持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普通家庭。其中,心智障碍家庭和邻居相互之间从不关心的比例接近普通家庭的一半。这种社会支持网络相对普通家庭的巨大落差,是未来心智障碍群体监护的最大困境。

为什么心智障碍者难找监护人?我接触了很多心智障碍家庭后,简单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大部分受访的60岁以上群体为单孩家庭,其子女缺乏同胞支持,即使有,比例也非常少;二是在逐渐原子化的社会,社会关系日趋薄弱,基本上找不到人,即使是关系相对亲密的家族成员,也可能不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前两天我接到一位心智障碍者的家长打来的电话,她希望姐姐的孩子来做自己孩子未来的监护人,但姐姐拒绝了她。过去她和姐姐关系非常好,但这么亲密的关系都不愿意当监护人,这让她非常难过,心情很不好。但最后她也理解姐姐和她的孩子,姐姐觉得责任太大: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每天要为自己的工作奔波,要还房贷,准备生二胎,社会压力已经很大了,再作一个特殊孩子的监护人,她自然不想自己孩子承受更大压力。

心智障碍者的监护困境,不仅存在于家庭内部,还有外部政策的因素,其中一个就是社会监护组织的服务内容方面,边界责任往往划分不清,街道和居委会无法判断哪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承担监护责任。另外,监护机构的认定程序和流程也相对困难,监护的认知不足更导致很多机构不愿意做监护。

此外,无民事行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障碍非常大。我曾经做过“小白鼠”,看看走民事宣告会遇到什么问题,发现司法鉴定的过程跟残疾鉴定比较类似,但因为是司法程序,过程就变得复杂,全程走下来总共耗时8个月,花费1.2万元。

总之,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当下心智障碍群体在监护问题上面临较大困境。

等不起,就要自己试

我们一直在畅想,心智障碍者的监护、照护,未来有没有什么理想状态?其实早就有了。2023年6月15日,世界上第一个被诊断为孤独症的人士——唐纳德·特里在美国加州去世,享年89岁。生前,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一个特殊需要信托基金,为他避免了各类风险,保证他可以很幸福无忧地度过一生,支持他享有较好的健康、尊严和生活品质。这让很多国内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即我们的孩子有朝一日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这样。

2018年,我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学习公益管理课程时,接触到了国外的特殊需要信托模式。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编写的《2021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这一模式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资金或财产转移给受托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包含心智障碍者、失能失智老人以及其他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特殊需要人群管理及运用财产,满足其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等信托文件规定的用途。

2020年,《民法典》第三十三条新增了“意定监护”制度,明确“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虽然规定很宽泛,但这意味着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无论是通过特殊需要信托还是找自然人或社会组织来做孩子的监护人,都已经成为可能。

最终,在晓更助残基金会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支持下,我们在两会期间做了提案后,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中,首次在资产服务信托业务下细分信托业务子项中增加“特殊需要信托”。尽管只有这六个字,没有更多内容,但这一新的信托业务分类改革已于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

从2018年到现在,特殊需要信托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通过法律关系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将家长承担的职责一步步剥离出去,来代替家长实现孩子的生活托付。

此前,我们的终极焦虑在于,心智障碍者的家长承担了这么多的责任,孩子吃喝拉撒各种职能全部在我们身上。一点不夸张地说,如果这些职责在我身上没有分出去,突然有一天我不在了,那真是“死不瞑目”。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人托付出去,把钱托付出去,把需要的服务内容安排好,这样我们的职责可能就托付大半了。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将人、事、财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分开,由信托公司做财产管理、监护人和第三方枢纽平台负责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服务提供商直接服务于受益人,由信托公司付费给服务提供商,监察人负责监督服务的质量。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特殊需要信托框架设计。

2024年9月19日,戴榕在一场有关心智障碍群体监护困境的沙龙上分享经验。

其中,钱的委托是最容易完成的,但是服务的委托相对复杂,需要提供覆盖心智障碍者全生命周期的多元服务,包括衣食起居、休闲服务、交通出行、旅游度假、康复医疗、紧急救助、教育就业、养老转衔等等。除了委托第三方枢纽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管家服务之外,还可以自行挑选各种服务的供应商,为孩子找资源。

2021年时,我们也围绕特殊需要信托进行了调查,那时知道这一服务的家庭非常少,只有26.2%的家长听说过,其中仅1.2%的家长认真了解过。我想如果现在再做调研,数据应该会大大提升。不过,当心智障碍家庭了解了特殊需要信托后,我们发现他们对个性化服务产生了强烈兴趣,但经济负担成为家长主要的顾虑因素——特殊需要信托的最低门槛是5万块,新加坡是2.5万人民币,香港是22万港币,它只是一个入门的门槛。

我们经常说等不起就要自己试,因此在没有政策,也没有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我的孩子绮哥3岁被确诊为自闭症,他今年27岁了,目前在慧灵庇护工场工作(编者注:慧灵庇护工场全称为广州市越秀区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办于1990年,是专为16岁以上心智障碍者设立的职训中心),每周工作三天半,做手工艺品,剩下的时间休闲娱乐运动,周末还有社区老友聚会等活动。

为了尝试他有没有可能离开父母居住,我们曾让他在慧灵的社区家庭中居住过两年,效果非常不错。这背后我们做了十几年的训练。绮哥爱吃,我们希望他成为一个勤劳的吃货。他爱吃大盘鸡,我们就说你不学会做就没的吃,他喜欢吃饺子,就要学会包饺子,喜欢吃西红柿炒蛋,就要学会做西红柿炒蛋。

除此之外,我们一直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我的老家在江西,每年我都会让绮哥和妹妹跟江西的表哥们见面,每年两三次,我希望在我离开之后,他依然可以走亲访友。

绮哥真的是一名社牛,他的社交动机非常强,没有满足社交他会焦虑,甚至加剧刻板行为,所以,我们根据ISP(个别支持计划)评估设计大量的社交活动。他喜欢画画,也会运动,运动后会去沐足,这些在我的略微支持下都可以顺利完成。比如他跟健身教练有微信,就自己去约,沐足店换了一个新店长,他也加了微信对接。看起来他的生活现在是蛮好的,但如果以后我不能照顾他,怎么去延续下去?所以我设计

了一个特殊需要信托的框架,把钱交给了万向信托,通过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平台,根据我监护协议文件的内容来提供管家服务,并由不同的组织进行监管和监察。万向信托会给监察机构和监护机构以及管家服务商提供费用。因为我们所在的广州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所以我动用了较多的机构来提供服务,目前像慧灵庇护工场、巴士学园(学习绘画与艺术家疗愈)、微爱、健身房这几家机构已经在运作,每年通过协议,由第三方特需管家来发指令,由信托公司转账,目前有40%的经费由信托公司支付,相当于我的责任40%剥离出去了。

让更多人看见

我们家妹妹比绮哥小12岁,两个孩子刚好同一属相。妹妹对绮哥有深厚的感情,绮哥也很关心妹妹,表现在有吃的就分享给妹妹,但随着妹妹年龄的增长,兄妹能交流的话题不多。

很多人都曾经问我,为什么我们家有妹妹,却不选定妹妹来做我儿子的监护人?我觉得作为一个妈妈,对我女儿来说,把绮哥托付给她非常不公平,对双方都不公平:妹妹本身在非常卷的社会,压力非常大;而绮哥要依附妹妹生活,对他也不公平。

为锻炼绮哥独自乘坐公交车,戴榕曾用两年时间悄悄跟随,如今,绮哥已能独自坐车上下班。

我为什么过了12年才要孩子?妹妹出生的时候,我坚定地认为,我不是为了绮哥才要妹妹的,她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应该过自己需要的生活,只是因为我和爸爸希望再有一个孩子、多一个孩子,哪怕这个孩子还是自闭症,所以后来才有了妹妹。

对我而言,我希望她和哥哥的关系就是他们逢年过节要在一起聚会,还有当彼此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互相帮助,就像我跟我的哥哥一样,这种关系对双方来说都很好。有一次我跟我老公讲,我们把绮哥安置好,就是善待妹妹。我觉得妹妹应该有她自己原有的轨迹生活,尽可能把哥哥对她不好的影响降到最低。

妹妹上小学时,班上有一个特殊孩子,也是自闭症,那时她会很坦然地面对班上同学,告诉人家不要进我哥哥的房间,因为他也是自闭症。但到初中以后,她会有点担心,变得不想跟同学谈到她的哥哥,这种影响无论怎么安排,都不可能消除。

她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有一次我们去做公益活动,绮哥出现了一些情绪行为的问题,被她的同学看到了,这让妹妹很尴尬。回来以后我们有了一次很深入的沟通,我跟她说,我没有因为哥哥是自闭症,就让我的生活一团糟,但她跟我说了一句话特别点醒我,她说:“你生哥哥的时候已经28岁成年了,可是我才十几岁,我怎么面对?”对她来讲,无论怎么样都是存在压力的,那我为什么还要让她做监护人?我也是妈妈,我也心疼妹妹,我希望她幸福,我不希望她承担太多责任,在这么残酷和复杂的世界、破破烂烂的世界,让她去缝缝补补。我已经缝缝补补了,为什么要让她也这样?

我一直认为,跟媒体朋友讲述我们心智障碍群体的故事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通过媒体,可以正确传播残障融合的先进理念,让更多人看见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心智障碍者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些变化。

目前在广州,已经有很多监护人和监护组织愿意做这件事,但能不能把事情做好?我觉得不能。因为目前国家没有标准,而且监护组织能不能活得很长、专业性是否足够,也是最大的担忧。但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去试,让监护组织成长起来,否则就更没有可能。

同时,我们也在政策层面做一些倡导,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倾斜政策的扶持。今年两会期间,晓更基金会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心智障碍者成年监护的建议提案,希望能够出台相关的配套和实施细则,指导社会监护和监护监督的规范发展。

此外,还有监护监督机构能获得主管部门认可,参照香港成立成年监护委员会,以及简化和细化一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程序等。虽然这些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依然期待,努力前行。

上一篇:去拜访了鲍秀兰奶奶,奶奶一听我们是做早产儿公益的就立马问…
下一篇:桐心薇泯请务必给我留个孩子!快快递个双女主的本子啊啊啊啊啊啊!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