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廉语 | 义利关头不昧心

自注:有人乞副宪孙薪向地方官说情,许以厚赂。薪斥去之,谓此言闻于我,即是入耳赃也。见姜南《瓠里子笔谈》。

这首诗的作者赵翼,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和史学家,诗学成就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有史学名著《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等。赵翼官也做得很大,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广东按察使等职。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声誉很好。这首诗写的是明代一个官员不受贿赂,拒绝请托的事。事情出自明代姜南笔记著作《瓠里子笔谈》。故事的主人公叫孙薪,但笔者曾查史料,未找到其人。根据其官职、时代和事迹推断,很可能是孙燧。孙燧在明武宗正德年间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是本诗赵翼自注中所说的“副宪”之职,且孙燧性情刚直,为官清廉,符合本诗所咏情事。

先来了解一下诗的内容。清朝人的诗,大都爱掉书袋,使用许多典故,这首诗同样如此。首句“元礼门”是个典故,东汉清流领袖李膺,字元礼,以清廉正直著称,他人在朝廷很有威望,只要某人得到他的称许推荐,往往就能得到官职。所以人们以能入“元礼之门”为荣。前两句意思是说孙燧耿介清廉,如同李膺一样,他的门庭如万仞高峰,怎肯接纳污浊之人,为人作嫁,接受请托谋私利呢?第三句“四知金”也是典故,东汉高官太尉杨震,以清廉留名史册,有人向他行贿,并诡称此事无人知晓。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予以回绝。第四句“入耳赃”也是典故,巢父、许由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高洁之士,尧帝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接受,认为尧帝的话脏了自己的耳朵,跑到河边来洗耳朵。巢父见许由在河边洗耳,更是不愿到下游饮牛,两人都表现了不屑于功名利禄的高洁操守。后两句意思是,尽管这“四知”的贿金挥斥走了,但仅仅听到别人请托的话,就已经脏了孙燧自己的耳朵。这四句诗极力赞颂了孙燧的高风亮节。

再来说孙燧本人,孙燧长期在明代司法系统任职,能够秉公执法、平反冤狱、革除旧弊、解民困苦,受到朝廷和民间的广泛赞誉。他后来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最高监察机关的副职。他以此身份巡抚江西,多次向朝廷揭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阴谋,又拒绝了宁王的威胁利诱,最终被宁王杀害,不曾辜负自己监察官的神圣职责。孙燧死后,朝廷平定了宁王叛乱。他也被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赐谥忠烈。

一个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别人请托事项,如何面对他人行贿呢?孙燧的做法给出了正确答案。诗以赞之:

义利关头不昧心,砺其肝胆善其身。

职责神圣焉能忘,遂有令名传到今。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