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达被立案调查背后:去年至今已被约谈处罚5次,市值蒸发640亿

来源:时间财经

“尊敬的投资者,公司已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内部自查,积极配合国家邮政局调查,优化查验流程,确保合规整改到位。”

近日,面对国家邮政局因加盟商安全漏洞立案调查的监管风暴,韵达股份(002120.SZ)在互动平台作出如上回应。

在此之前,3月19日,国家邮政局因韵达快递加盟商安全漏洞导致诈骗宣传品流入寄递渠道、受害人损失惨重,已对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立案调查。

这场突如其来的监管风波,不仅让韵达股份市值急转直下,也将这家快递巨头置于聚光灯下:四年间业务量从184亿件到169亿件(2024年前三季度)的起伏,单票收入从2.55元跌至1.95元的利润博弈,加盟网点扩张至9.4万却频陷失控泥潭,以及中通、顺丰夹击下的“老三危机”——韵达如何在规模与合规、增长与盈利的跷跷板上找到平衡?

监管风暴:罚单与约谈密集来袭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韵达因末端管理问题多次陷入监管漩涡,从国家邮政局到地方邮管部门的罚单与约谈接踵而至。

2024年4月2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因“快递盲盒”事件约谈韵达总部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浙江义乌韵达北苑网点被曝光将客户退件当作“盲盒”打包出售,违反寄递安全规定。监管部门责令韵达严肃整改并配合调查。韵达事后回应称将严格落实对加盟网络的统一管理责任。

2024年5月17日:湖北随州市邮管局罚款韵达快递物流有限公司6000元,原因是未按规定报送实名收寄信息。这反映出韵达部分网点在寄件实名制落实上存在漏洞。

2024年10月8日:湖南永州市邮管局对东安县韵达快运公司作出罚款2万元的处罚决定,因其开办快递末端网点未按规定备案。网点私自营业不报批,暴露加盟商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2024年10月:黑龙江齐齐哈尔富鑫禄货运代理公司(韵达加盟商)因虚假录入寄件人实名信息,被当地邮政管理部门罚款7000元。实名制造假违反快递安全“三项制度”,亦说明末端网点的合规意识不足。

2024年11月:上海市邮政管理局约谈韵达速递公司,原因是其违规揽收涉诈骗快件且未及时录入实名信息。上海邮管部门要求韵达立即对全网各网点开展自查整顿,堵住安全管理漏洞。

2025年3月19日:国家邮政局发布通告,因韵达部分加盟企业对协议客户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导致涉诈骗宣传品流入寄递渠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依法对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立案调查。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韵达进行立案查处。韵达当晚公告称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内部自查整改,配合监管调查。

可以看出,寄递安全和合规管理已成为韵达运营中的高频痛点。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包括:快件实名制落实不到位、违规处理退件(盲盒乱象)、违规收寄禁限寄物品(如烟花爆竹、涉诈物品)等,这些问题大多直指加盟网点的管理失控。

例如,2024年国家邮政局开展寄递安全专项整治,就明确要求各快递企业强化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三项制度,尤其要规范对协议客户和加盟网点的安全管理。频繁的约谈和处罚说明韵达在这些制度的执行上仍有欠缺。

值得注意的是,韵达并非行业个例,通达系加盟快递在末端管理上普遍存在类似隐患。但作为行业头部之一,韵达受到的关注和压力更大。监管风暴倒逼企业完善内控:韵达已表示将强化对加盟网点的培训和管控,加大违规惩戒力度,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未来能否平衡网络扩张与合规管理,将直接影响韵达的声誉和运营稳健性。

加盟版图:网络扩张与成本优势

韵达的经营模式以“大加盟+自营枢纽”著称。公司总部自营全国核心转运中心和干线运输,而末端网点全部采取加盟制。这一模式下,韵达得以用较轻的资产快速织就庞大的网络版图。

截至2021年底,韵达在全国设有76个自营转运中心,加盟商3893家,末端网点及门店32274个;网络覆盖除青海玉树、果洛和海南三沙外的所有地级市。到2024年6月,一级加盟商数量扩张到4884家,末端网点(含快递驿站等)激增至9.4万余个。可以说,在“神经末梢”延展方面,加盟制赋予了韵达高速扩张的能力。

加盟模式的成本优势亦十分明显。网点由加盟商投资运营,大大降低了总部资本开支和用工成本。韵达多年来单票成本持续下降,成为行业最低成本的快递公司之一。

据公司透露,其运输干线和中转环节自动化程度高、产能利用率有提升空间,未来核心运营成本仍有下降余地。同时,公司通过集包仓、末端驿站等创新模式分摊末端成本,进一步压低了每票快件的派送费用。低成本结构使韵达在价格战中更具抗压能力,某种程度上“以价换量”成为可能。

然而,加盟模式亦埋下潜在风险。首先是对终端服务质量的管控难题。加盟商各自为战,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曾出现部分地区网点运营不善而关闭的情况。2022年上半年韵达全国网点数量骤减约2500家(从上一年末的32274降至29844个),一些地区包裹积压、派送延误,暴露出总部对加盟网点管控不足的短板。

其次,加盟商为追求效益可能在安全和规范上打折扣,增加了合规风险(后文详述)。再次,“以罚代管”的管理方式饱受诟病:有业内人士指出韵达对加盟网点主要靠罚款约束,层层加码,最终可能激化末端员工的不满。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都可能反噬韵达的品牌声誉和服务口碑。

总的来看,加盟制帮助韵达以较低成本铺就了下沉市场的密集网络,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具有广泛覆盖。这也是韵达在价格战中存活并跻身行业前三的关键。但如何在“人海战术”的网络中加强精细化管理,既保持成本优势又提升服务质量,是韵达模式面临的考验。正如业内评价所言:“加盟模式有利有弊,规模扩张的同时,管理的缰绳不能放松”。

安全事件:诈骗快件与“盲盒”的警示

除了官方处罚,韵达近年还卷入多起备受公众关注的安全事件,对企业形象造成冲击。其中“涉诈快递”和“快递盲盒”两类事件尤为典型,凸显快递末端在防范违法犯罪方面的薄弱环节。

首先是诈骗快件事件。2024年以来,多地曝出不法分子利用快递寄送诈骗物品的案例。例如,一些不良商家寄出所谓“中奖礼品”,内含二维码诱导收件人扫码付款,实施网络诈骗。在上海约谈事件中,韵达网点违规揽收此类诈骗包裹且未登记实名,导致受害人财产损失。

国家邮政局披露的2025年3月案件中,更有韵达加盟商为诈骗团伙寄送宣传单张,充当了诈骗“帮凶”。这些事件说明部分基层网点安全意识淡薄,“有单就收”而不审查寄件内容,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分子利用快递渠道作案。

其次是“快递盲盒”乱象。所谓盲盒,在此是指未能成功配送、应退回发货方却被网点私下拦截出售的快件。2024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义乌韵达北苑网点大批量售卖退件盲盒的行为:快递退件本应返还商家,但网点从“内部渠道”截留下来,以每斤几元的低价打包卖给二手商贩,再由后者当作“惊喜盲盒”在网络平台公开出售。

节目报道该违规行为涉嫌违法,引发社会哗然。监管部门随即介入调查,涉事网点被责令关停整顿。快递盲盒看似“小打小闹”,却暴露出末端网点管理的灰色地带:寄递流程缺乏透明监督,个别加盟商为了私利铤而走险,侵害用户权益和信息安全。

再次是信息安全问题。快递面单含有寄收件人姓名、电话、地址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导致骚扰甚至诈骗。按照法规要求,各快递公司应推广“隐私面单”等技术,对用户信息做部分隐藏处理。然而南都媒体调查发现,韵达等多家快递的部分包裹面单上,收寄人姓名、手机号仍未做掩码处理。

此外,第三方打印系统的使用增加了数据泄露隐患——有加盟网点为节约成本,采用未经备案的外部系统打印will打印面单,造成客户信息在非官方渠道存储,风险难控。曾有传闻称国内快递行业出现数十亿条用户信息数据泄漏并在黑市交易,虽未证实具体源头,但也给包括韵达在内的快递企业敲响警钟。

韵达在安全管理上暴露出的漏洞,与其加盟模式有一定关联。末端网点作为独立核算主体,有时会铤而走险获取额外利益(如倒卖退件、接收违规寄件),或者为图省事放松安全审查(如实名制走过场)。

这些行为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给公司招致监管处罚和负面舆论。在“寄递安全无小事”的高压态势下,韵达已承诺加强对加盟网点的培训和监督,例如完善快件安检和收寄验视流程、提高员工识别违禁物品的能力等。如何将安全制度层层落实到最末端,使每一票快件都合法合规、安全可控,是韵达亟需补上的一课。

财务数据:业绩起伏与单票之谜

拉长时间线来看,韵达股份自2021年至今的财务数据呈现“先扬后抑,再趋回升”的态势。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417.29亿元,同比增长24.56%;归属净利润14.77亿元,同比增长5.15%。这一年快递业务量高达184.02亿件,猛增30.10%,市场份额16.99%稳居行业第二。高增长背后,是电商快递需求旺盛叠加公司积极扩张网络带来的红利。

2022年,韵达股份营收增长13.65%至474.34亿元,增速不及上年;净利润仅微增1.62%达14.83亿元。快递业务量反而下降到176.09亿票,同比下滑4.31%,市场份额降至15.92%。

营收虽增但业务量下滑,意味着单票收入大幅提高——据年报披露,2022年韵达单票收入约2.55元,同比提升逾19%。单票收入攀升一方面因为行业“价格战”暂歇,公司调整客户结构提高了单件收费,但过高依赖提价来增收也埋下隐忧。

2023年韵达业绩出现“增利不增收”现象。全年营业收入下降5.17%至449.83亿元,但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9.58%达到16.25亿元。利润改善主要源于降本增效:在成本端,公司通过数字化优化路由、提升车辆装载率、人效提升等措施,使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前三季度韵达营收同比下滑6.84%,但净利润同比大增56.05%至11.64亿元。

毛利率方面,激烈竞争令通达系快递公司毛利率跌破10%,同期顺丰毛利率约14%居首。到了2023年底,韵达快递量被圆通反超,全年市场份额降至14.28%,排名滑落为行业老三。

2024年前三季度韵达业务量强劲反弹,营收355.09亿元,同比增长8.14%;净利润14.08亿元,同比大增20.93%。业务量累计完成169.43亿件,同比猛增27.7%。这一方面是因为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另一方面反映出价格战卷土重来——虽量增,但单票收入持续走低,2024年第三季度单票收入仅约2.02元,同比下降11.01%。低单价换量使韵达总收入增幅落后于件量增幅。不过,公司净利保持两位数增长,表明降本举措部分抵消了单票价格下滑的影响。

财务数据折射出韵达近年来战略的抉择:是要规模,还是要效益?2021年以前行业野蛮生长期,韵达凭借低价策略抢占份额;2022-2023年在价格战后遗症下调整结构、修复利润;2024年又面临卷土重来的价格竞争压力。在营收与利润此消彼长的跷跷板中,韵达的单票谜题仍在持续:如何在保障利润率的同时稳住业务规模增长。

二级市场方面,自2020年6月股价出现阶段性高点(29.18元/股)以来,韵达股份即进入下行空间,截至目前,累计跌幅达71.98%,市值蒸发超过640亿元。

行业竞局:老三之位与对手角力

放眼整个快递行业,韵达股份所处的市场环境这几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超多强的格局更加明朗:顺丰一骑绝尘,中通稳坐头把交椅,通达系内部座次重排,而新玩家极兔等来势汹汹。韵达在行业中的相对位置可以从财务和业务数据中略窥一二。

首先看业务规模。2019年前后,“三通一达”中韵达业务量一度仅次于中通,稳居行业第二。但2022年起份额下滑,被圆通步步逼近并反超。圆通速递2022年业务量达到174.79亿件,同比增长5.7%,归母净利润高达39.20亿元,暴增86%。

反观韵达当年业务量176.09亿件(-4.3%),净利14.83亿元(+1.6%)。圆通凭借数字化转型和精细管理,实现利润大幅跃升,把韵达远远抛在身后。2023年圆通全年业务量继续增长,而韵达业务量不及圆通,市场份额降至14.28%,排名跌至老三。曾经的老二宝座易主,这对韵达是警醒也是压力。

老对手中通快递则一路领跑民营快递。中通2022年完成收入353.77亿元,同比增长16.3%;调整后净利润达68.06亿元,同比增长37.6%。其净利规模是同期韵达的4倍有余。中通坚持“不送亏本件”,在价格战中保持了行业最优的利润率和现金流。

这使得中通有充足资金投入转运中心、自动化设备和干线运力的扩张,形成正循环。2024年前三季度,中通市占率继续扩大,而韵达尽管业务量增速领先行业平均,但与中通的差距仍难以缩小。

另一重量级选手顺丰控股走的是高端差异化路线。顺丰聚焦时效快递、商务件和综合物流服务,单票收入远高于通达系。2024年1-9月顺丰实现营收2068.61亿元,占A股5家快递公司总收入的58.5%,规模约为第二名圆通的4.19倍。同期顺丰归母净利润76.17亿元,同比增21.6%,利润体量甚至超过通达系三家(圆通+韵达+申通)之和。

顺丰以不到行业1/4的件量贡献了过半营收,凭借差异化市场定位取得了远超同行的盈利水平。对于韵达而言,顺丰树立了一个“利润优先、服务致胜”的范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在通达系内部,申通快递近年来后来居上。申通2021年业务量仅相当于韵达的一半,但通过引入阿里战投、深化加盟改革等举措实现快速反弹。2023年申通业务量同比大增,市占率逼近韵达,与韵达差距由2021年的一半缩小到仅14.5亿件。2024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收窄至11亿件。若韵达不能稳住阵脚,不排除老三位置将被申通取代的可能。

此外,新晋入局者极兔速递(J&T)以“价格屠夫”姿态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也给传统通达系带来冲击。极兔依靠资本力量迅速扩张,在2021-2022年行业价格战中推波助澜。据报道,韵达2022年业务量下滑部分原因即是极兔抢单所致。面对外有极兔、内有申通的双重夹击,韵达所处竞争环境愈发严峻。

整体来看,快递行业已由高速增长转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价格战令全行业单票收入承压,但头部公司分化明显:有的凭规模和成本取胜(如中通、圆通),有的靠服务溢价取胜(如顺丰),而韵达目前处于两者之间的尴尬位置。

一方面,它缺乏中通那样的利润转化能力,2024年前三季净利率只有约4%,显著低于圆通的5.9%;另一方面,在服务品质和品牌形象上,又难以匹敌顺丰的高端定位。韵达管理层近年来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有质量增长”,尝试通过提升服务和精细管理来摆脱纯拼量的老路。

展望未来,韵达能否在规模和质量两个维度实现平衡,将决定其在快递江湖的座次。如果继续一味以价抢量,短期或能保住份额,但长期盈利难有起色,网点生态也承压;若转向提升服务提高单票收益,又须防止客户流失被对手趁虚而入。这正是当前韵达战略所面临的两难。

所幸的是,快递市场依然广阔,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22.0%,“蛋糕”在做大。留给韵达的机会还有,但留给韵达犯错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在激烈竞逐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考验着这家老牌快递企业的智慧和定力。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