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已致缅甸2065人遇难!震后现“地下喷泉”?专家:或致建筑塌陷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马晓玉

记者当地时间31日获悉,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主席敏昂莱与巴基斯坦总理通话时表示,缅甸强震目前遇难人数为2065人。

缅甸地震破坏力为何如此巨大?在太空中都能看见的实皆断裂带是什么?缅甸村庄出现的“地下喷泉”又是啥?3月31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前总工程师范晓,细数缅甸地震中的地质观。

实皆断裂带:一道长达1200公里的“地球伤痕”

据高分甘肃中心对17颗卫星,共计287GB的震前震后遥感数据综合研判:在震中曼德勒周边120公里范围内,识别出疑似受灾点位483处,其中房屋479处、道路3处、桥梁1处。建筑物损毁情况如下:完全损毁占比24.8%,重度损毁占比26.2%,中度损毁占比30.4%,无损毁占比18.6%,就连1000公里外泰国多地建筑物出现裂缝。

为何缅甸地震破坏力如此巨大?在专家看来,除了受震级大、震源浅影响外,还与一条长约1200公里、在太空中都能看见的断裂带有关。

实皆断裂带是缅甸最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之一,呈南北走向,贯穿缅甸中部,从喜马拉雅东缘延伸至安达曼海。这里平均每年滑动错位几厘米距离,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断层之一,缅甸实皆省便是以该断裂带命名。此次缅甸地震,总体破裂尺度达到了200多公里,专家预测,最终或达500多公里。

范晓表示,该断裂带主要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边界碰撞压缩导致,向北延伸至缅甸北部后,可能与横断山脉的复杂断裂系统存在构造上的呼应,具有极高的地震风险,历史上曾多次引发强震。

资料显示,实皆断裂带自20世纪以来就已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最近一次实皆断裂带发生的7.5级以上大地震是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此外,实皆断裂带周边地震区也曾出现过许多大地震,包括1950年印度阿萨姆8.7级大地震(墨脱地震)、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9.1-9.3级),其次生的海啸导致几十万人死亡。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迈克尔·斯特克勒解释说,当活动的板块被卡住时,挤压形成的应力就会增加,“在几十年或几百年的时间里,应力的增加非常缓慢,然后突然之间,岩石板块会发生跳跃”,就引发了地震。

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韦学院地球科学系专家伊昂·沃特金森指出,实皆断裂带不像有些断裂带那样地震频繁,但如发生地震则震级较高。这些地震震源较浅,通常约10至15千米,这意味着地震能量在到达地表时不会消散太多。

砂土液化:震后的“地下喷泉”威胁建筑安全

3月29日缅甸当地网友在社交平台上上传了多条视频,视频内容显示:大地震过后,缅甸震区涌现出大量液体,宛如“地下喷泉”。范晓告诉记者,这实则是地震引发的砂土液化现象。

砂土液化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形式之一,地下水饱和、土壤松散、强烈震动是导致砂土液化的三个因素。范晓表示,“在松散堆积物较厚的平原地区,当地下水较多,发生地震时,土壤内部的空隙压力就会升高,土粒间失去抗剪强度,从而导致地下水能轻而易举进入砂土中,而此时地表压力更低,所以地下水才会和着砂土涌出地面。”

此次震中位于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泥沙堆积层较厚,沉积层厚达数十米,以松散砂土、粉土为主,孔隙率高达40%,且地下水位浅,有着天然的液化条件。

砂土液化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我国乃至世界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砂土液化纪录出自《墨子》,当中写到:“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其中“地坼及泉”指地震引起的地表开裂与喷水冒砂,喷水冒砂是典型的砂土液化现象,这也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地震纪录。

资料显示,一些地质现象也是由砂土液化引起的。例如,北京西山门头沟发现的液化溢出丘被认为是因距今15.5亿~14.5亿年的一次特大地震而形成的。美国犹他州柯达克罗姆盆地州立公园数十座或红或粉或白的砂石柱(有些高达50m),其成因与侏罗纪发生的液化有关。

范晓谈到,砂土液化会造成地表开裂夹层,地表建筑物下沉塌陷。因此,大城市里一些建筑往往采用深基础(如桩基)。

有记录表明,1964年新潟地震时,新潟市内1530栋钢筋混凝土建筑中189栋建筑尽管建筑结构完全没有受损,但因液化导致地基承载力急剧下降而发生下沉和倾斜。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