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均十单”到估值十亿
作者 | 吕敬之 编辑 | 吾人
从日均10单到年交易额10亿美元,一群95后中国留学生如何用八年时间在海外外卖市场撕开万亿缺口?
前段时间,全球领先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App外卖平台熊猫外卖完成5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由Mars Growth Capital和Liquidity Group领投,老股东Perwyn、Kinnevik、83North和Felix持续参投。本轮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并为海外亚裔及广泛少数族裔社区提供多元化服务。
熊猫外卖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海外中餐外卖配送的平台。熊猫外卖在2021年登上德勤“英国增长最快科技公司50强”。
作为熊猫外卖的创始人,刘科路是一个正宗的95后,这招外卖平台的“反向出海”又带给整个行业什么样的启示呢?
“留子”与外卖
曾经有这么一句段子,说留学生回国就业别的不行,但这两个方向一定行:厨子和司机。
本意是用来调侃留学生就业难以及外国的公共交通不够便利,“白人饭”更是很难吃逼得学生们不得不学习开车和做饭。
没想到,有一个95后安徽留学生,不想当厨子,倒是创立了自己的外卖品牌——熊猫外卖。
熊猫外卖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海外中餐外卖配送的平台。熊猫外卖的送餐服务始于英国诺丁汉,凭借广泛的市场覆盖和快速的拓张,熊猫外卖已遍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9个国家,超过100座城市。熊猫外卖在2021年登上德勤“英国增长最快科技公司50强”,并凭借2017年-2021年2,435%的增长排名第十六,同时也是榜单里唯一的一家外卖服务平台。
创始人刘科路的创业故事始于一次文化错位的洞察:当国内美团、饿了么掀起千亿级外卖大战时,英国主流平台上的中餐供给率不足5%,海外华人群体长期面临“想吃一口宫保鸡丁却只能找到左宗棠鸡”的窘境。
带着几名同学和从小到大父母一直教给自己的“敢想敢干”的家训,刘科路将中国成熟的O2O模式反向移植到海外。创业初期团队挤在出租屋里,首日投入7名骑手却只接到6单的惨淡数据,也抹去了一些伙伴的热情,唯有刘科路坚持创业,在焦虑中死磕市场缺口。
转机出现在2021年,熊猫外卖以5500万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华人外卖中餐平台EASI。不过这个胜利还没来得及被庆祝,外卖市场就赶上了需求下降的周期。2022年,海外外卖需求骤降,用户的平均月单量,从15单一下掉到了4-5单,单个用户的价值降了很多,熊猫外卖从每年150%的增长放缓到30%-40%。
刘科路当时做了一个决定——收缩。他在一段采访中提到“最痛苦的是2023年,熊猫外卖增长放缓,大家比较情绪化。那个节点连投资者都是迷茫的,说实话当时的我也不知道2024年、2025年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但是作为公司的CEO,我不能表现出来。”
大概是2017年底、2018年初,熊猫外卖刚开始不亏损。刘科路意识到,熊猫外卖的节点到了,他们需要资金的支持来进行扩张和铺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第一笔投资在2018年底、2019年初才有眉目。但到了中期,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加入进来,他们来自英国、瑞典、美国、以色列等不同国家。
站在2025年回望,这只“饥饿的熊猫”已不仅是外卖平台。刘科路正在搭建的是一套横跨四大洲的中餐生态系统。那些曾被质疑“过于理想化”的战略,正随着650万注册用户和10万家合作商户的生态网络变成现实——从配送一碗麻辣烫到输出整套商业操作系统,这个95后团队用七年时间证明:文化的反向输出,需要的不是生硬复制,而是对每个市场毛细血管般的洞察与敬畏。
熊猫外卖的融资历程,是海外外卖市场一件重要的事件,更是整个外卖赛道的新故事的开始。
《VC/PE/MA金融圈》:做靠谱的金融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