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石平
2016年6月19日,对于湖南衡阳女孩王婷来说,是她生命中最为黑暗的日子。相恋多年的男友曾志遭遇车祸,被夺走生命,并留下高达60万元的债务。她在心底暗暗发誓:“曾志虽然走了,但我不能让他背负着失信的骂名离开,我要替他把这些债还清!”为了筹集资金,她先后前往云南、广州等地工作,半年时间里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最终,她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向朋友借了6万多元,成功还清了所有债务。
2020年,曾志的父母也来到了王婷的婚礼现场,王婷紧紧地握住两位老人的手,声音哽咽地说:“在我心里,你们一直都是我的爸爸妈妈,今天,我结婚了,我有六个爸爸妈妈,你们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据4月13日衡阳晚报)
这是当今这个时代很鲜见的情感叙事,满布现实磋磨的伤痕,却满溢着超脱尘俗的深情。
从法律视角审视,王婷的举动完全超出了义务范畴。王婷与曾志仅仅是情侣关系,她既非法定继承人,也没有为债务进行担保,她完全不用背上这样的经济重担。但王婷却选择了更难的那条路,她凭借自身努力,四处奔波,不仅还清男友留下的60万元债务,还悉心照顾男友父母,和他们相扶相携,一起走出至爱之人离世的阴影。她的善良和担当令人钦佩动容,信义之举映照出她内心对挚爱的珍视,对诚信的坚守,对情义的坚守。
但是,这样无私而温暖的举动,在网络上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曲解,不少人给王婷贴上“挖野菜的王宝钏””恋爱脑典范”等带有嘲讽意味的标签,认为讲述她的故事,就是对女性的规训和道德绑架,这种说法实在是狭隘又荒谬。
王婷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当之处,她只是遵循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流向和道德准则,无论是因极端情绪而造成误解,还是为了博取眼球而煽动矛盾,舆论都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她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从多个角度来看,王婷主动还债的行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债权人来说,当初借钱赊账肯定也是希望能收回,债务人离世后有人主动还钱,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有力维护了社会诚信;对于曾志的父母来说,王婷的关心和照顾如同一束光,给予他们温暖与希望,安抚了他们的丧子之痛;对于王婷自己来说,她愿意为男友承担生前债务,肯定是因为两人曾经真心相爱,她不愿爱人背负失信之名。在为逝去爱人尽责的过程中,她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慰藉,留下了对真挚爱情的纪念。
这样一位内心温暖、重情重义的女孩,不该因为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而被批评、被嘲讽。跟随自己内心美好的情感,去爱、去帮助他人,又有什么错呢?
这些嘲讽的声音,折射出一些人对爱情价值的曲解和焦虑,他们在情感关系中过分追求实用主义,计较利益得失,将一切超越功利、愿意付出的情感表达,曲解为“不理性”“自轻自贱”。但回看王婷还债的过程,她并不是盲目牺牲,没苦硬吃,而是通过勤俭奋斗、创业打拼的方式增加收入,她返乡发展特色农业,打造集种植、旅游、住宿、餐饮于一体的乡村研学基地,解决了近100人的就业问题,她用自己的努力弥补了爱人的遗憾,实现了事业理想,造福桑梓回馈社会,绽放出了属于女性的温润光芒,这与那些所谓的“遭遇情感勒索”“自苦式付出”有着本质区别。
还有些人,为王婷现在的伴侣打抱不平,认为他永远比不过“死去的白月光”,这更是非常幼稚的臆测。人类的情感复杂多样,相爱不只是有相守这一个结果。“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确很凄美,但现实中更多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生离死别之后,曾经的爱情会成为心底深刻的怀念,但这并不代表着不能开始新的恋爱,翻开新的人生篇章。王婷能够与现在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说明她真的很会表达和经营自己的情感,也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感染了他人,我们应该给她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一个温暖的故事,应该激发温暖的回响。网友们的担忧的确反映了部分的现实困境,一些“扶贫式婚姻”“情感PUA”案例,让人们本能地警惕任何可能被效仿的”牺牲型”叙事,但王婷的故事不应被框进这样的模版。她的选择不必成为他人的必然选择,也理应得到理解和尊重。我们不能一边高喊打破对女性的“道德绑架”,一边对女性的个人选择吹毛求疵,制造新的“道德枷锁”,否定一切情感表达。
对女性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应该是尊重她们去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让每一个女孩能够无畏无悔、自由自在地,走在自己想要走的人生大路上!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