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队的时期,没有电的夜晚,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那时候的农村人到了晚上都干什么呢?
那个时期,大多数的农村都没有通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那时晚上要推磨,把粮食磨成面,妇女有时间纳鞋底,做鞋,做衣服,空闲时间多了还要织布,那时候农民累的很。
那时候人的辛苦,大男人做一天10分工,好的生产队7—8毛,不好的只有3—4毛钱,而且回家后还没好的吃。一个劳日分成值多少钱,是根据秋后算账得出的。生产队总的收入,减去总的支出,折旧,提留,结余额除以全体社员总的工分,得出每个劳日是多少钱,有的生产队可能是1元多,有的可能是几毛钱,穷的只能是几分钱,极个别的还有负数,就是干了一年,生产队欠社员的钱。
那年代,物质生活贫困,精神生活单纯,环境生活优良。可惜世事不全占。 当时流传三大好职业,即听诊器,方向盘,还有供销售货员。 还流传,一等社员是队长,派完活了找个旮旯里一躺。二等社员当会计,花个钱挺便利。三等社员去看清,花生山药吃不清。四等社员当电工,吊儿郎当挣满工。
农民的误乐是聊天,吹牛,摆龙门阵的。 那时的生活即简单但又充实。农闲的晚上,村里组织的说大鼓艺人。夏天的晚上乘凉薰蚊子点一把草然后压熄了让它冒烟,荧火虫一闪一闪的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悉蟀与蝈蝈此起彼伏地在歌唱。农村风景秀丽而人是艰苦的。
说说笑,相互调侃,不想看又得看,不想笑也得笑。晚上月光下,一个院子几十个在坝子里歇凉,点燃一根蚊烟,点起一堆干草冒出浓烟驱赶蚊虫,一堆人围着一个老人讲三國论水浒说聊斋趣红楼,个个聚精会神倾耳净听,不到结束从不离开。那时,人们在一起,有事相帮,不讲金钱,吃碗稀饭,喝碗凉水还相互推让,你来我往非常亲热…
孩子们能自由玩耍,自制玩具,童年记忆丰富,最主要是没有烦恼,无忧无虑。天真无邪。那时虽然穷,但大家都穷,生活没压力,没攀比,上小学下雨天走泥巴路,大部分同学都不穿鞋,也没人笑你,生活,住房大家都差不多,日子过得嘛还是开心的,也就是所说的穷欢乐。月亮底下滚铁环,跳健,跳绳,打陀螺,翻四角板,又偷云,你欢声,我笑语,想念儿时,怀念青春,回不去的故乡!
怀念那个时候搬着小板凳,看露天电影的时候,那个夏天,那个快乐的童年。那时候我们这里放电影是电影放映队自带发电机的,不会受停电的影响!那个年代没有电,电影放映机要自己发电。只要是发电机一响,饭也顾不上吃就去看电影。十里八村都去过。最远的要到十多里的夜路,往返就二十多里。也不觉得累。
翻山越岭的放映队、草垛上的小板凳、反复追看的老电影,那个年代看电影都是爱看不看苦菜花,青松岭,永不消逝的电波,地雷战,地道战,渡江侦察记,那些简陋里的热闹与期盼,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甜,藏着最质朴的欢喜呀。片源少反复看同一部电影,加深对经典影片的情感和印象。对于那个时代的的大多数人而言,也算是较为放松的娱乐生活方式了。
1970年代正是生产队时期,也是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那个年代农民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做孩子所以那个年代每个家庭小孩都是三四个以上。
那个年代真的是不堪回首,回想起来滿是向往,但是,回不去了,那时候,虽然物资贫乏,但是,滿滿的都是“希望”。哎,不说了……。满满的美好回忆,是对那个逝去的纯真岁月的怀念。那个年代,单纯的人们,贫穷,困顿。但是在不断的奋斗和创造中,自信的快乐着,怀念那纯真的年代!
发布于: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