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8岁才明白:不管谁找你借钱,答这 3 句话既不吃亏也不伤感情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哥,再借我三万,急用。"刘全推开我家门,连鞋都没脱就往沙发上一坐。

我正在泡茶,手里的壶盖轻轻一颤。"你上次那五千还没还呢。"我说。

刘全翻了个白眼:"你又不是差这点钱,至于吗?"

邻居张婶正好路过,听见了这话,探头进来笑道:"林哥,亲戚之间计较这些干嘛。"

我放下茶壶,慢慢转过身来...

01

我叫林志远,今年六十八岁。退休前在镇上的供销社当主任,手底下管着十几个人,说话也算有分量。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家里反倒像个受气包,谁缺钱了都来找我,开口就是"借",闭口就是"急用"。

这些年来,我记了一本账,密密麻麻写满了借钱记录。大姑家的儿子借了八千说是买摩托车,至今三年未还;小叔家的女儿借了一万二说是结婚用,到现在孩子都会走路了,钱还在她那里;还有远房表弟、邻居老王、同事小李...加起来足有十几万。

每次我翻开这本账,心里就像压了一块石头。可我又不好意思去要,总觉得张口要钱是件丢人的事。女儿小雅每次回来看到这本账就摇头:"爸,你这不是借钱,这是慈善。"

但最让我窝火的,还是我那个堂弟刘全。

说起刘全,我就想起小时候的事。那时我们住在同一个大院子里,他总是能用各种花言巧语把我兜里的零花钱哄走。记得有一次,我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想买个新书包,他跑来告诉我说他妈病了,需要买药,眼泪汪汪地求我帮忙。我二话没说把钱给了他,结果第二天就看见他在小卖部买糖吃。

那时候大人们都夸他嘴甜会说话,说他将来肯定有出息。果然,他长大后做生意,确实比我们这些老实人过得滋润。但有一点没变,他还是喜欢占便宜,特别是我的便宜。

第一次来找我借钱,是三年前的一个春天。那天下着小雨,他穿着一身新西装,开着一辆红色轿车停在我家门口。邻居们都跑出来看热闹,议论着他发达了。

他进门后客客气气地叫我一声"哥",然后坐下来跟我拉家常。说了半天,才说到正题:"哥,我现在手头有个项目,就差五千块钱启动资金。你看能不能..."

当时我正是退休的第一年,退休金还算可观,手头也确实宽裕。想着他小时候家里困难,我们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五千块钱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就痛快地答应了。

他拿到钱时高兴得像个孩子,拍着我的肩膀说:"哥,你真是我的贵人!这钱我下个月就还你,肯定不让你吃亏。"

我笑着摆手:"咱兄弟,不用那么客气。"

一个月过去了,没消息。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消息。我忍不住给他打电话,他在电话里说:"哥,真不好意思,这个月手头紧了点,下个月一定还。"语气里满是歉意,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就这样拖了半年,他来我家串门,我旁敲侧击地提起钱的事。他一拍脑袋:"哎呀,瞧我这记性!哥,你别急,年底我肯定给你。"然后话锋一转,开始夸我家的茶叶好,问是哪里买的。

年底到了,他倒是来了,但不是来还钱的,而是来借钱的。

"哥,实在不好意思,又要麻烦你了。"他这次看起来很焦急,"我老婆住院了,急需一万块钱押金。医院那边催得紧,我实在没办法了。"

看着他愁苦的面容,我又心软了。人命关天的事,能不帮吗?虽然上次的五千还没还,但救急如救火,我还是给了他一万。

他接过钱,眼圈都红了:"哥,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次我发誓,三个月内连本带利一起还你。"

这次他确实比上次积极一些,隔三差五给我发个短信,说老婆恢复得不错,让我放心。但三个月到了,又是同样的借口:手头紧,再等等。

我开始怀疑了。通过其他亲戚,我打听到他老婆根本没住什么院,只是做了个小手术,花费也就几百块钱。我感到被欺骗了,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女儿小雅那时正好回家,看到我愁眉苦脸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把事情告诉她,她听完就炸了:"爸!你被骗了!他根本就没打算还钱!"

"别这么说,"我为刘全辩护,"他可能真的有困难。"

小雅气得直跺脚:"爸,你太善良了!善良到愚蠢的地步!"

但我还是选择相信刘全,总觉得血浓于水,亲戚不会真的骗我。

第三次,是去年夏天。那天热得像蒸笼,我正在院子里浇花,刘全开着那辆红车又来了。这次他下车后就一直在打电话,语气很急躁,说什么"货款"、"周转"之类的词。

打完电话,他走过来,脸上满是焦虑:"哥,我遇到大麻烦了。"

原来是他做生意,客户拖欠了货款,现在急需两万块钱周转,不然生意就要黄了。他说得声泪俱下,说如果这次过不去,全家老小都要喝西北风。

"哥,我知道我还欠你钱,但这次真的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你帮我这一次,我发誓,年底一分不少全部还清。"

看着他那副可怜相,我又动摇了。两万块钱确实不是小数目,但想到他全家的生计,我还是咬牙答应了。

他拿到钱后,激动得要给我跪下:"哥,你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这次我特意强调了还钱的时间:"刘全,咱们都是明白人。你现在总共欠我两万七千块钱,年底一定要还,我手头也确实需要用钱。"

"一定一定!"他拍着胸脯保证。

02

年底到了,他又来了,但这次不是来还钱的,而是来解释为什么不能还钱的。

"哥,真的对不起,"他一脸愧疚,"客户的钱到现在还没到账,我也在催。这样吧,我先还你五千,剩下的再给我点时间。"

五千?我欠账本上清清楚楚写着两万七千!

"刘全,"我努力控制着情绪,"你欠我的是两万七千,不是五千。"

"啊?"他装作吃惊的样子,"有那么多吗?哥,我记得没那么多啊。"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女儿的话。我确实被当成傻子了。

但我依然没有翻脸,只是平静地说:"没关系,你慢慢还。"

春节的时候,刘全照例来拜年。这次他带了一盒包装精美的茶叶,见到我就笑得像朵花:"哥,新年快乐!这是我特意给你买的好茶。"

我接过茶叶,看着包装上的价格标签——三十八块钱。他欠我两万七千块钱,拿三十八块钱的茶叶来打发我。

整个春节期间,他在我家吃了好几顿饭,每次都是满面春风,绝口不提钱的事。临走的时候,还拍拍我的肩膀说:"哥,你真是个好人。这年头,像你这样的好人不多了。"

好人?我苦笑。在他眼里,好人就是好欺负的意思吧。

今年三月,事情发生了转折。

那天我去菜市场买菜,遇到了我的老同事老陈。我们一起在供销社工作了二十多年,他比我早退休两年,现在在家带孙子。

"老林,"老陈看到我就摇头,"你这气色不太好啊。"

"是吗?"我摸摸自己的脸,"可能是没休息好。"

"听说你那个堂弟又找你借钱了?"老陈压低声音问。

消息传得真快。我点点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陈叹了口气:"老林,我跟你认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你为自己争取过什么。年轻的时候你让着同事,中年的时候你让着领导,现在老了还要让着这些人?"

"都是亲戚朋友,"我说,"总不能为了钱撕破脸。"

"撕破脸?"老陈冷笑,"老林,你想过没有,真正在乎你的人,会让你为难吗?能让你为难的人,真的在乎你吗?"

这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我心上。

老陈继续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去年我一个远房侄子来找我借钱,说是要开店。我问他借多少,他说五万。我说可以,但要写借条,约定还款时间。你猜怎么着?他当场就急了,说我不信任他,说亲戚之间这样太见外。最后他没借成钱,气冲冲地走了。"

"后来呢?"我问。

"后来我打听了一下,他根本不是要开店,而是想炒股。而且他已经欠了好几个人的钱都没还。"老陈拍拍我的肩膀,"老林,借钱看人品。人品好的人,不会让你为难。人品差的人,你对他再好都没用。"

从菜市场回来后,我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想了很久。我翻出那本借钱账,仔细看了一遍。除了几个确实有困难、主动还钱的朋友,其他人都是有借无还。而其中最过分的,就是刘全。

我开始留意刘全的生活状况。通过共同的亲戚,我了解到他这两年过得并不差。去年他换了新车,今年春天还带全家去了趟海南旅游。我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那些照片:一家人在海边开心地笑着,住的是高档酒店,吃的是海鲜大餐。

看着这些照片,我坐在家里发了一下午的呆。一个欠我两万七千块钱的人,竟然有钱带全家出国旅游?

那天晚上,小雅打电话回来。"爸,最近怎么样?"

"挺好的。"我说,但声音里明显缺乏底气。

"爸,你是不是又为刘全的事烦心了?"小雅的声音突然严肃起来。

我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她。

小雅听完,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然后说:"爸,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急需两万七千块钱救命,你觉得刘全会借给你吗?"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我想象着自己去找刘全借钱的场景,突然发现,我根本没有信心他会借给我。

"爸,"小雅的声音很温柔,但话很犀利,"你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把你当亲人的人,不会利用你的善良。能利用你善良的人,根本没把你当亲人。"

挂了电话,我整夜没睡。第二天一早,我做了一个决定:如果刘全再来借钱,我不会再借给他了。

但我没想到,这个机会来得这么快。

03

四月的一个周末,天气很好,我正在院子里种菜。这些年来,园艺成了我的爱好,看着那些绿色的生命在我手中生长,给我带来了很多安慰。

正当我专心致志地栽种番茄苗时,院门被推开了。我回头一看,是刘全。

这次他没有开车,走路来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直接推开我家的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哥,"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急躁,"借我三万,急用。"

我慢慢从院子里走进来,看着他。这个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堂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陌生。他坐在我家的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好像这里是他家一样。

"你上次那钱还没还呢。"我在他对面坐下,平静地说。

刘全不耐烦地摆摆手:"哥,你又不是差这点钱,至于吗?我现在真的急用,等有钱了一起还你不就得了。"

"至于吗?"我重复着他的话,感觉很刺耳。

"是啊,至于吗?"刘全的语气更加理直气壮了,"你一个月退休金好几千,我借你这点钱怎么了?再说了,我们是亲戚,亲戚之间互相帮助不是应该的吗?"

这时候,邻居张婶正好路过我家门口,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她探头进来,笑着说:"林哥,刘全说得对,亲戚之间计较这些干嘛,不就是点钱嘛。再说了,你又不是没有。"

张婶的话彻底点燃了我心中压抑已久的怒火。但我没有发作,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两个。

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很多事情。想起了小时候刘全骗我零花钱的事,想起了这些年来他一次次的"借钱",想起了他在海南旅游的照片,想起了女儿的话,想起了老陈的提醒。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慢慢地站起身来。

"这样吧,"我走到茶几边,重新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我说三句话。"

刘全和张婶都看着我,不知道我要说什么。他们大概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我——如此平静,如此坚定。

我端起茶杯,看着刘全,慢慢地说出了第一句话。下一刻刘全脸上的表情僵住,顿时愣在原地...

"我这钱不是我自己的,我得问问我女儿。她现在管账。"

这句话一出,刘全明显愣了一下。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我没给他机会,接着说出了第二句话。

"你上次借的还没还呢,咱先把旧账结清,好算新账。"

刘全的脸色变了。他支支吾吾地说:"那个...那个钱我...我一直想还来着,就是...就是最近手头紧..."

我点点头,好像很理解他的难处,然后说出了第三句话。

"要不你写个借条?我这记性不好,写清楚我也踏实。"

这句话说完,整个客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刘全瞪大了眼睛,嘴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半天说不出话来。张婶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尴尬地看着我们。

我淡淡地喝了一口茶,继续说:"怎么样?三万块钱不是小数目,写个借条,咱俩都踏实。而且你现在总共欠我两万七千,新借三万,一共是五万七千。这么大的数目,不写借条我心里不安。"

刘全坐在那里,如坐针毡。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额头上开始冒汗。他大概从来没想过,那个一向好说话的我,会提出这样"过分"的要求。

"还...还写借条?"他结结巴巴地说,"哥,我们是亲戚啊,这样是不是...是不是太见外了?"

"见外?"我放下茶杯,看着他,"刘全,你欠我两万七千块钱三年了,从来没主动提过还钱的事。现在你又要借三万,还不愿意写借条。你说,到底谁见外?"

刘全被我问得哑口无言。他在沙发上扭来扭去,显得极不自在。

张婶看气氛不对,想要打圆场:"这个...这个...林哥,大家都是街坊邻居,何必..."

"张婶,"我打断了她的话,"如果刘全问你借五万七千块钱,你会不要借条吗?"

张婶被我问得脸红了,讪讪地说:"这个...这个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我继续问,"都是借钱,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要不一样?"

刘全终于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来,脸上挂不住了:"算了算了,我不借了。"说完就往门外走。

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突然回过头来,恶狠狠地瞪着我:"林志远,没想到你现在这么小气!"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我。我也站了起来,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小气?刘全,我问你,这些年我借给你多少钱?"

"我..."他支吾着。

"两万七千!"我说,"你还过一分钱吗?"

"我..."

"没有!"我继续说,"现在你又要借三万,还不愿意写借条。你说,到底谁小气?"

刘全被我说得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

"还有,"我继续说,"去年你去海南旅游的时候,怎么不说手头紧?今年你换新车的时候,怎么不先还我钱?"

这几句话像一串鞭炮,把刘全炸得体无完肤。他瞪着我,眼中有愤怒,有不甘,但更多的是心虚。

最后,他恶狠狠地丢下一句话:"你等着,这事没完!"然后摔门而去。

张婶看到这个场面,也觉得待不下去了,匆匆忙忙地说:"那个...我还有事,先走了。"说完也赶紧离开了。

04

客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重新坐到沙发上,看着门外的阳光,突然觉得浑身轻松,就像卸下了一个背负了很久的重担。

这种感觉,我很久很久没有过了。

我端起茶杯,慢慢地喝着茶,回想着刚才发生的一切。那三句话,说出来竟然这么轻松,这么自然。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拒绝别人,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困难。

当天下午,我接到了好几个电话。先是小雅打来的。

"爸,听张婶说,刘全今天去找你借钱了?"小雅的声音里带着紧张。

"嗯,"我笑着说,"不过我没借给他。"

电话那头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传来小雅惊喜的声音:"爸!你怎么做到的?快告诉我!"

我把今天发生的事详细地告诉了她,包括那三句话。小雅听完,在电话里连连叫好:"爸,你太棒了!这三句话说得太妙了!"

"真的吗?"我还是有些不确定,"会不会太绝情了?"

"绝情?爸,什么叫绝情?欠钱不还叫绝情,把别人当提款机叫绝情,借钱不写借条还有理叫绝情!你这是保护自己,这叫明智!"

小雅的话让我彻底放下了心中的不安。

第二个电话是老陈打来的。

"老林,听说你今天把刘全给怼回去了?"老陈的声音里满是兴奋。

"消息传得真快。"我苦笑。

"张婶见人就说呢,"老陈笑着说,"她说你变了,变得不好说话了。我说她说得对,你确实变了,变聪明了!"

"你觉得我做得对吗?"我问。

"对?太对了!"老陈毫不犹豫地说,"老林,我认识你这么多年,从来没见你这么有底气过。以前的你,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现在的你,才像个真正的男人!"

第三个电话来得有些意外,是我们单位的老领导李主任打来的。

"小林啊,听说你今天跟你堂弟闹了点不愉快?"李主任的语气很关切。

我有些意外:"您怎么知道的?"

"这镇子就这么大,什么事都传得快。"李主任笑了,"我是想告诉你,你做得对。"

"真的吗?"

"当然真的。小林,你知道吗?其实单位里很多人都知道你被人借钱的事。大家都替你着急,但又不好说什么。今天听说你终于硬气了一回,我们都很高兴。"

李主任的话让我很感动。原来我的事情这么多人都知道,原来这么多人都在为我担心。

晚上,我坐在院子里乘凉,回想着这一天发生的事。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很美。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有些时候,拒绝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二天一早,我正在院子里浇花,又有客人来了。这次是我的侄女小芳,刘全的女儿。

她一进门就给我鞠躬:"叔叔,对不起!"

我赶紧扶起她:"小芳,你这是干什么?"

"我爸昨天回来跟我妈大吵了一架,"小芳说,"我妈骂他没脸没皮,欠钱不还还有理。我听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觉得我爸确实做得不对。"

小芳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叔叔,这是五千块钱,我爸欠你的钱的一部分。剩下的钱,我会督促他慢慢还的。"

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我心里很复杂。我接过钱,说:"小芳,这不是你的责任。"

"是我的责任,"小芳坚持说,"我是他女儿,他做错了事,我有责任帮他改正。叔叔,以后如果我爸再来找你借钱,你千万别借给他。有些人啊,你越迁就他,他越不把你当回事。"

这话从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让我感慨万千。

小芳走后,我把那五千块钱单独放在一边。这不是刘全还的,这是他女儿的心意,性质完全不同。

接下来的几天,陆陆续续又有人来找我。有些是来看热闹的,有些是来劝架的,还有些是来取经的。

最有意思的是我的老同事小李。他找到我,神秘兮兮地说:"林哥,听说你有拒绝借钱的绝招?能不能教教我?"

原来小李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的一个远房表弟经常找他借钱,借了就不还,搞得他很苦恼。

我把那三句话告诉了他。小李听完,拍手叫绝:"妙啊!林哥,你这招太高明了!"

"高明吗?"我笑着问。

"当然高明!"小李认真地说,"这三句话的妙处在于,每一句都有道理,让人无法反驳。第一句推说钱不是自己的,给了拒绝的理由。第二句提醒旧账,让对方心虚。第三句要求借条,是最后的杀手锏。真正急用钱的人,写借条不是问题。想占便宜的人,一听要写借条就会退缩。"

小李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那三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05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刘全的老婆来我家,手里拿着一万块钱。

"大哥,真不好意思,"她脸上满是愧疚,"这钱早就该还你了。刘全那个人啊,就是脸皮厚,总觉得亲戚之间不用那么计较。我骂了他好多次,他就是不听。"

我接过钱,平静地说:"谢谢嫂子。"

"大哥,我跟你说句心里话,"她压低声音,"以后刘全再来找你借钱,你该拒绝就拒绝。有些人啊,你越对他好,他越不把你当回事。"

这话我已经听过好几遍了,但从她嘴里说出来,感觉特别有分量。

她临走时说:"大哥,其实小芳说得对。这些年你对我们家够好了,该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随便来我家借钱了。偶尔有朋友遇到真正的困难,我也会帮忙,但都会事先说清楚条件。

让我意外的是,那些真正有困难的朋友,对我的条件都很理解,甚至很感激。他们说,这样明确的关系让他们更安心,不用担心欠人情。

而那些想占便宜的人,自然就不来了。

秋天的时候,我和几个老朋友聚会。席间有人提起借钱的话题,大家都感慨现在的人情越来越薄。

老陈指着我说:"你们别抱怨了,学学老林。他现在可是我们这里的名人,专门治那些借钱不还的人。"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我,问我有什么秘诀。

我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就三句话。"

我把那三句话告诉了他们,并且详细解释了每句话的用意。

第一句话,"钱要问家人",这是一个缓冲,避免直接拒绝伤了和气。而且把责任推给家人,让自己不用直接承担拒绝的后果。

第二句话,"旧账要先清",这是一个试探。如果对方真的欠你钱,这一句就能让他哑口无言。如果对方没欠你钱,这句话也提醒他借钱是有代价的,不是免费的。

第三句话,"借条要写明",这是最关键的一句。这是试金石,能区分真正急用钱的人和想占便宜的人。前者会配合,后者会退缩。

大家听了都连连点头,纷纷表示要学以致用。

老陈感慨地说:"老林,你这是用了一辈子才悟出来的智慧啊。"

我想起自己六十八年的人生经历,确实如他所说。年轻的时候,我以为对别人好就能换来别人的好。中年的时候,我以为退让就能换来和谐。到了老年,我才明白,有些善良需要有锋芒,有些宽容需要有底线。

06

冬天的一个下午,刘全又来我家了。这次他没有开口借钱,而是带着剩下的一万七千块钱来还账。

他把钱放在茶几上,有些不自然地说:"哥,这钱还你。"

我仔细数了数钱,确认无误后说:"谢谢。"

他坐了一会儿,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最后,他终于开口了:"哥,那天我说话不好听,你别往心里去。"

我看着他,这个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堂弟,现在看起来比以前谦逊了很多。

"刘全,"我说,"其实我也要谢谢你。"

"谢谢我?"他有些不解。

"是的,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界限比感情更重要。"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哥,其实你那三句话说得对。借钱确实应该写借条,这样对大家都好。"

"你能这么想,我很高兴。"我真诚地说。

他临走的时候,回头对我说:"哥,以后我如果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我会主动写借条的。"

"好。"我点点头。

那个下午,我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回想起这一年来的种种变化,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我终于明白,六十八岁才学会的这个道理,虽然来得晚了些,但并不算太晚。

那三句话,已经成为我面对借钱请求的标准回应。它们不是拒绝的技巧,而是自我保护的智慧。它们让我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让我在维护关系的同时,也维护了尊严。

春节又到了,和往年不同,这次来我家拜年的人明显少了很多。但来的都是真朋友,那些只想占便宜的人自然就不来了。

刘全也来了,这次他带了很好的礼品,态度比以前恭敬了许多。我们聊了很多,从家庭聊到工作,从过去聊到未来,但他再也没有提过借钱的事。

有些事情,一旦说破了,就改变了它原有的性质。而有些智慧,只有在经历了足够多的人情冷暖之后,才能真正领悟。

现在的我,不再是那个被人随意借钱的老好人。我依然善良,但我有了原则。我依然愿意帮助别人,但我有了底线。我不再害怕得罪人,因为我知道,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不会因为我的原则而远离我。

而那些只想占便宜的人,远离我对我来说反而是好事。

现在,当有人问我借钱的秘诀时,我总是微笑着说:"记住三句话就够了。第一句,钱要问家人。第二句,旧账要先清。第三句,借条要写明。这三句话,既不得罪人,也不吃亏,还能看清人心。"

六十八岁,我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学得这么晚,因为有些智慧,只有在合适的时候才会显现它的价值。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缺钱,而是好心换来冷眼。所以,这三句话,不是推脱,而是护心。它们保护的不仅仅是我的钱财,更是我的尊严和我对人性的信任。

在这个暖阳高照的冬日午后,我坐在院子里,看着那些我亲手种植的花草,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安宁。那三句话,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让我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既不失善良,也不失尊严。既能帮助别人,也能保护自己。这或许就是人生的智慧: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不早一步,不晚一步,恰到好处。

发布于:江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