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时候,有位宝妈来找我做咨询,她说她的儿子最近很叛逆,每天晚上吃饭都要喊他三遍,每天睡觉都要催他两回。
宝妈说,她感觉老大很不懂事,她快累死了。
可是,当我和她儿子进行沟通时,我却听见了不一样的声音,孩子说:“我的妈妈生了妹妹后,都不怎么理我,我只想让她多关注我一下,让她眼里有我,看得见我!”
当我又把孩子的话转述给宝妈时,宝妈终于明白一切的根源,原来是自己生了二胎后,忽视了对老大的心理需求。
的确是太久没有陪儿子一起坐一坐、看个电影、说会话了。
很难想到,这一对看似拧巴的母子关系,只是因为孩子想被妈妈看见,仅此而已。
孩子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但这样的需求孩子又没有办法口述出来,每天都被妈妈忽视,孩子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用看似叛逆的方式,来变相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了。
01
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就渴望被看见
渴望被看见,并不是大孩子的专属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需求,从孩子在婴儿期就开始了。心理学家鲍尔比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婴儿天生就具有寻求与照料者亲近的本能。
婴儿会通过哭闹、注视对方的方式,引起照料者的注意,满足自己“被看见”的渴求。
婴儿还会通过照料者的回应方式,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模型。比如,妈妈很快就过来哄睡,那么就说明自己是被爱的。
鲍尔比的这项实验表明,婴儿的“被看见”需求,并不是后天习得,而是生来就有的本能,关乎孩子的情感发展,安全感建立,是每个孩子心理成长的基础。
02
孩子感觉“不被看见”,是父母的错
在孩子的世界里,被父母看见,被照料者看见,就等于自己被关注、被爱。孩子会感觉到很开心,特别幸福。
相反,如果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看见,孩子很容易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反问自己为什么父母没看见自己?不爱自己了吗?父母为什么不爱我?
一系列的疑问困扰孩子,孩子极容易跟父母产生隔膜,时间越久,亲子关系越容易有裂痕,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容易越严重。
作为父母,明明很爱孩子,却让孩子感觉不被看见,这是父母的错。
错在哪里呢?错在父母的表达方式,或是表现形式出了问题,这该引起父母们的重视。
举例来说,孩子希望妈妈每天都有空陪自己,但妈妈却挤时间出去挣钱补贴家用,根本没空多陪陪孩子。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看见,不被爱了,心里很不舒服。
但其实,只要妈妈多说一句:“妈妈很爱你,妈妈在上班的时候都在想,我的孩子在干什么呢?妈妈在努力赚钱,希望我的宝贝此时能在家里努力学习,准时睡觉,照顾好自己。”
那孩子的心结就能解开了,能充分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心和爱,感知到妈妈看见了自己。
03
聪明的父母这样说,让孩子感受到满分的爱
①说具体的事
“妈妈看见你,和邻居小米玩得挺开心呢!”
“妈妈看见你偷偷抹眼泪了,发生了什么事吗?”
“妈妈看你一直没起床,也没睡觉,是哪里不舒服吗?”
用具体的事情,来描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一份关注,感知到自己被看见了。
②说肯定的话
“你的花朵画得很逼真,真挺好看的呢!”
“爸爸说你今天会煎蛋了,这么厉害,太棒了!”
类似肯定的话,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秀被父母认可了,被家人看见了,孩子自然就能体会到来自父母满分的爱意了。
③说简短的语言
不唠叨孩子,不用复杂拖沓又长篇大论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交流,多说简短的话,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爱。
比如,“放学时间都过去一个小时了,还没看见你回家,妈妈有点担心你!”
跟孩子这样说话,要好过絮絮叨叨地问孩子
“放学后你去哪里了?你同桌都路过咱们家店了,你怎么还没到家呢,是不是去打游戏了?
”
总之,父母眼睛里看见孩子,再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行动中做出来。
那么,孩子想要的“被看见”,就真的能被孩子体会到,孩子的心里也就能够得到满足了,会拥有满满的幸福感。
生娃容易育娃难,从今天开始,努力让孩子知道,你看见他了,你很爱他吧!
发布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