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孩子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在孩子们情绪低落时,他们送上温暖的话语;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指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在孩子们心态浮躁时,他们一语点醒梦中人。老师们用一点一滴的默默付出,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教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祝亲爱的老师们永远健康、快乐!
有您,真好!
史家胡同小学六(14)班 赵野菲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给我带来欢乐,有些人给予我启迪。而在他们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当属您。
那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由于前一晚的作业写得潦草,我交作业时很忐忑。您接过作业本,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原本温和的目光变得犀利:“这就是你写的字?你的态度认真吗?学习这种严肃的事情是可以敷衍了事的?”您的声调虽不高,却字字如重锤,敲在我的心上。
短暂的沉默后,您的语气逐渐缓和:“老师之所以严格要求你,是想培养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果连字都写不好,那么又何谈阅读与写作呢?”您的批评如同一剂苦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您对学生的关爱、负责与期待。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对自己昨晚的行为懊悔不已。
您总是刀子嘴豆腐心,批评我们时言辞犀利,但总能在我们对学习感到疲惫厌倦时,用独特的方式鼓励我们。有一次,我们连续经历了三场模拟考试,身心俱疲,而接下来还有一场语文考试等着我们。同学们个个愁眉不展。就在这时,您笑容满面地出现在教室门口,手里提着两大盒巧克力。您把糖果盒放在桌子上,大声说道:“孩子们,快去洗手,咱们吃巧克力啦!”全班顿时欢呼起来,那欢呼声仿佛冲破了教室的屋顶。
我拿到了一块红茶口味的巧克力,小心翼翼地剥开糖纸,轻轻咬下一块慢慢品尝,甜蜜的味道瞬间在嘴里蔓延开来,周身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我转过头,只见您正拎着垃圾袋,俯身穿梭在课桌间回收糖纸。那忙碌的身影,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在田间悉心照料幼苗。
您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们心态浮躁时,用批评为我们指引方向;在我们疲惫不堪时,用鼓励为我们注入动力。无论是琐碎的小事,还是重要的大事,您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用爱和耐心为我们排忧解难。老师,有您,真好!指导教师 王珈
“文字医生”
密云区滨河学校六(3)班 刘锦欣
初读梁实秋先生笔下那位“大墨杠子大勾大抹”的国文老师形象,只觉得好笑。没想到,自己也会“不幸”遇到这样一位严格的语文老师——王老师。
每次发作文的那一刻,全班同学都忐忑不安。因为如果写得太差,没有达到王老师的要求,我们还得绞尽脑汁重写一篇。如果初稿幸运通过,王老师会在本子上画一个小星星,那可爱的小星星好像王老师眨着眼睛告诉我们:“你的努力,我看见了。”
调整初稿后,第二次的检查会更加严格,通常全班只有十多个同学可以过关。这时王老师好像一位外科医生,开始对我们的文章进行精细治疗。就连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逻辑不清的“重病文”,老师也不会放弃治疗,反而会瞪大眼睛,更加努力地去寻找藏在字里行间的病症,然后逐一纠正。
有一次,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我写的是妈妈煮牛奶、煎鸡蛋的日常。初稿发下来,我看到王老师的红色墨迹就像医生的诊断结果,龙飞凤舞、密密麻麻写满了纸面。“煮牛奶时‘咕嘟咕嘟响’重复写了三次哦,像记流水账啦!”王老师的字迹带着温度,旁边还画了个吐着舌头的小表情。最显眼的是结尾那句“妈妈真好”,被红笔圈了个圈,旁边补了行小字:“试试找找妈妈藏在动作里的温柔。”看着末尾缀着的那颗小星星,我好像看到王老师笑着眨了下眼睛。
经过王老师一场场精心的“文字手术”,我们的作文终于重获新生。而我们也在这痛苦的修改过程中,感受到了王老师的敬业精神。我的老师可真是一位高明的“文字医生”,她从来没有放弃任何可以“诊疗”的机会,我们对她的“诊疗”真是又怕又爱呀!指导教师 聂拥军
难忘支教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高二(3)班 王倩兮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的“微公益·梦起航”支教活动,来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第七小学,体验了一次当老师的不易与幸福。
我所在的支教团是7月14日下午抵达目的地的。这所小学的校园很美,中央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小花园,操场宽阔,教室明亮,学习环境很不错。但宿舍条件有些简陋:几张双层床,一张窄窄的钢制桌子;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仅因为暑热,更因为一想到第二天要登台讲课,心里就很紧张。
我要教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和科技。设计讲课内容时,我绞尽脑汁想让课程既厚重有内涵又新颖有趣。最终,语文课我选择了中国的成语之美、苏轼与辛弃疾的精神力量和《海底两万里》导读,科技课则带着小朋友们认识显微镜。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当我讲到《海底两万里》中的林肯号被“海怪”撞沉时,小朋友们发出一阵惊呼声;讲到七只巨型章鱼时,他们兴奋得直跺脚;提及尼摩船长脆弱的一面时,他们又陷入长久的沉默。看到我精心准备的课程如此受欢迎,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更难忘的是,他们画笔下花样百出的鹦鹉螺号,展示出了丝毫不逊色于城市孩子的创造力。小朋友们专注听课的情形和勇于表达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
在科技课上,我刚拿出显微镜的装片,一个小男孩就凑过来:“老师,这是啥子嘛?”“这是永久装片,放在显微镜上看的。”我答。他一声惊叹,眼睛倏地睁大,黑色的双眸中似有星河流转。我把装片递给他,他激动地接过,随后他的身旁就“呼啦”围了一圈孩子。他兴奋地给大家讲解这是什么,我在一旁做些补充。看着他们因学到新知识而欢笑的身影,我的眼眶竟有些湿润。
第四天放学时,我最后一次护送他们到校门口。雨点落在身上,但我并不觉得冷,反而有种被滋润的感觉。短短四天,让我明白了支教的意义。作为高中生,我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信念和希望。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双向奔赴。四天太短,我未能记住每一个同学的名字,但我会永远记得,有这样一群孩子听过我的课。
回程时,一个孩子给我发微信:“老师,等我长大了去北京找你。”车窗外,来时见过的蒙古包,就像天空中璀璨的星星。
“魔法”铅笔
北京五中分校初二(11)班 邵宝珠
在我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支蓝色卡通图案铅笔。它不是普通的铅笔,而是一支有神奇力量的“魔法”铅笔。每当我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只要轻轻抚弄它,灵感便会像泉水一样涌出。而送给我这支魔法棒的,便是我的小学数学启蒙老师——牛老师。
刚上小学时的我,最怕的就是数学。无论是像小红旗的“4”,还是像小鸭子的“2”,只要一组合成数学题,似乎转瞬就变成可怕的恶魔。一道数学题,答案总是擦了写、写了擦,最后还是算错。当时的我,最羡慕的就是那些数学好的同学,最想得到的就是蓝色卡通图案铅笔——那是牛老师奖励给小练习得满分同学的奖品。
牛老师是一位梳着利落短发、衣着整洁素雅的年轻女老师,有着像月牙一样含笑的眼睛和温柔的声音。而每当月牙变成圆月、柔声变得浑厚时,就是在提醒我们接下来要讲重点、难点了。每节数学课,牛老师总是课前早到、课后晚走,随时准备为同学们答疑。
那天课后,牛老师像往常一样坐在讲台上。“差生可以找老师问问题吗?”我内心纠结着,练习册也在手中被反复揉搓出了褶皱。“为了铅笔,一定要问明白这道题!”我下定决心,猛地站起身,座椅与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牛老师听到声音,抬头微笑着望向我,像是早就看穿了我的踌躇。
记不清当时问的是什么问题了,总之是支支吾吾连话都没说明白。牛老师摸了摸我的头,让我回到座位上。我有些沮丧。哒哒哒……粉笔敲击黑板的清脆声让我猛然抬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抬头望向牛老师,她眼中温柔的光将我的心照得暖暖的。
自那次以后,我便经常找她问问题。而为了能发现问题,我对数学的学习也格外用心。不知不觉中,我的数学成绩如同破土发芽的小苗般迅速成长着。在三年级期末考试中,我终于考到了数学满分,获得了这支心心念念的蓝色卡通图案铅笔。
五年时间过去,又一年教师节来临。我握着这支“魔法”铅笔,又想到了牛老师温柔的目光和亲切的话语。我想对她说:“我一直在努力学习数学。请老师放心!”
牛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指导教师 周迅
“牛人”李老师
一七一中学初二(18)班 和依言
李老师是我的舞蹈老师。她身形挺拔,长发高高挽起,露出清秀的脸和明亮的眼睛。她说起话来声音清脆,走起路来脚步轻快。她就像一支永不停止的舞曲,用热情点燃每个热爱舞蹈的孩子的梦想。
李老师的膝盖和腰上总贴着膏药,那是常年练舞留下的印记,但教授动作时她从不含糊。每次看到她示范动作后用手托着腰,我的心里都会泛起一阵酸楚。假期集训期间,她上午上课,中午抽空去做针灸。她给我们看过做针灸时的照片——背上扎满了针,像一只刺猬。可下午,她又准时出现在教室里,神采奕奕地为我们示范动作。微卷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颤动,更衬出她眼神里的光。她总是微笑着说:“舞蹈是我的生命,而你们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更“牛”的是,李老师不仅教我们跳舞,还亲自为我们制作道具。精美的蓝丝绸扇子上贴着闪闪发光的烫金,扇骨被磨得圆润光滑,一点儿木头刺都没有。我看着她被胶粘得发白的手指,因熬夜编舞而布满血丝的眼睛,劝她休息几天。她却笑着说:“我年轻的时候可是出了名的‘铁人’呢!”说这话时,她微微扬起嘴角,似乎要证明她现在依然是“铁人”。
这就是我的“牛人”李老师,她不是铁打的,却用爱心与责任撑起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在舞台上像小精灵一样闪闪发光。在我心中,李老师就像一支跳动的舞,用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指导教师 洪晔
我读名著
温暖的集体
——读《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有感
房山区坨里中学高一(4)班 程翰
合上《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我的思绪仍久久停留在那个有趣的故事里。
这部书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经典童话,讲的是总爱欺负小动物的顽皮男孩尼尔斯因捉弄小精灵,被魔法变小后,骑着大白鹅跟雁群展开游历的故事。一场漫长、美好又艰辛的游历过后,再回到家时,那个男孩已经改掉错误,变得善良又懂事,于是他被解除了魔法。
旅途中的经历改变了尼尔斯的顽劣。他跟着雁群,看到了巍巍高山,滔滔大河,莽莽森林。这些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仿佛一本无字的书,开阔了他的胸襟,滋养着他的心灵。在长见识的同时,尼尔斯也收获了友情。他的心一次又一次被白鹅与雁群的善良所温暖,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在不知不觉中,尼尔斯变成了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好少年。为了救一只雁,他奋不顾身地和坏狐狸斗智斗勇,认真地给受伤的雁包扎伤口,甚至在必要时,他为了朋友,能够趴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碴。他再不是从前那个不爱学习、喜欢欺负小动物的尼尔斯了。尼尔斯在游历的过程中,在和白鹅与雁群的集体生活中逐渐成长。
故事中的小集体令我想到我们温暖的班集体。记得上个学期,班里来了个转学生。他说起话来有些结巴,所以总是害怕张口,而且因为偏科的缘故,两次月考都是年级垫底。但我们并没有嘲笑他,而是尽己所能地帮助他。老师和班长一有空就给他补习弱科,我也帮他讲解过几次,还送过他一个漂亮的笔记本。班上的同学对他都很热情,鼓励他多和人交流。后来,他的学习成绩上去了,结巴的毛病也好多了。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与尼尔斯一同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程,也从中获得了强大又温暖的力量,这力量使我相信美好,期待未来!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