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的家乡晋北地区,孩子们受到惊吓,高烧不退,出现精神不振等症状时,由于缺少卫生常识,往往会被认为遇到了神灵怪异,俗称“丢了魂儿”,大人们就会举行个仪式“叫魂儿”,以便让孩子尽快健康起来。
记得我五六岁时,在老家一个秋天的夜晚,姐姐领着我到村子东边的学校操场看露天电影——《窦娥冤》。剧中,刽子手手持大刀斩杀窦娥时血溅白绫,六月飞雪,窦娥穿素衣托梦其父。那时,自己年幼,在斩杀窦娥,素衣托梦时确实受了些惊吓。再加上秋天村里的夜间,早已寒气袭人,小孩子抵抗力也弱一些。第二天我就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卧炕不起。
那时村里缺医少药,奶奶也只能给我做点好吃的,蒸鸡蛋羹、鸡蛋拌汤、小米捞饭,喝点蜂蜜水,却效果甚微。
邻居的奶奶看我烧得小脸红扑扑的,躺在炕上软弱无力,认为是看电影吓着了,天黑丢了魂儿。那时,夜间村里没有路灯,一片漆黑,说是魂儿找不回家里,要“叫魂儿”,灵魂才能回家附身。奶奶也没什么好办法,就张罗着给我叫魂儿。
奶奶叫魂儿时,我躺在炕上,脚冲外,头冲墙。在头上方的墙上挂了一个罗面的小圆罗子。正午时分,艳阳高照,奶奶拿一块红布,走到了学校门口,把红布捧在胸前,一边叫着我的名字,“建军的,回来哇,建军的,回来哇……”一边沿着村道往回走,一直呼叫着到院门口。这时,家里有人站在家门口,回应着:“建军(已经)回来啦,建军回来啦……”奶奶一直叫着进了家门,上了炕,把那块红布挂在罗子上,还说着:“建军的,(已经)回来了”,并抚摸着我的额头进行安慰。奶奶在路上叫魂儿时,也不和别人搭话,村里的人看着奶奶拿着红布,叫着我的名字,喊着回来吧,就知道是在叫魂儿,也就没人打招呼。
几天以后,我高烧退了。那时,村里面普遍文化程度低,科学知识有限,又缺医少药。有的孩子们路过坟茔之地,或穿过玉米高粱等庄稼地,夜间村边玩耍时,有时会受到惊吓,着凉,以至于会出现发烧发热,浑身无力的状况,家人就会认为是丢了魂,就会举行一个“叫魂儿”的仪式。
其实,孩子们惊吓受凉,休息几天,吃点药或出点汗,一般也就慢慢好了。叫魂儿也就是大人们心里得到了安慰,不再惊慌失措。孩子们则休息几天,盖厚点,出点汗,吃点好的,增加点营养,也就好了。
如今,乡村医疗机构得到了普及。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村里就有诊所,孩子们发烧发热找医生开点药,病情不见好转的,去县里就医也很快捷,叫魂儿的习俗也早被年轻人抛弃了。
梁建军(太原)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