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新婚姻法正式施行,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涟漪,尤其对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法规的更新,不仅改变了婚姻中的财产分配规则,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婚姻的本质与价值,对当下的婚恋市场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与变革。
经济基础决定婚姻上层建筑?
新婚姻法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在财产分配方面,尤其是房产分割。以往婚内购买的房产,大概率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双方都有份;但如今,不管婚前婚后,谁出钱买的房子,大概率就归谁所有 ,即便房产证上有未出资方的名字也难以改变归属。这种改变让年轻人深刻认识到,婚姻不再是可以不劳而获的 “避风港”。过去,部分人可能会将婚姻视为改善经济状况的途径,如今此路不通。
在新的规则下,人们在择偶时对经济因素的考量变得更为理性和实际。一方面,年轻人更加注重对方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潜力股”成为择偶时的重要参考标准。一个有着清晰职业规划、积极进取的伴侣,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例如,在一些一线城市的相亲活动中,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金融领域的分析师等职业人士,因其稳定且可观的收入前景,受到众多单身人士的青睐。
另一方面,“门当户对”的观念在经济层面被重新定义。不再仅仅是家庭背景的相似,更强调双方经济实力的匹配。这种匹配并非单纯指当下的财富积累,还包括未来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这也使得一些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情侣,在考虑婚姻时会更加谨慎,权衡双方未来在经济上的协同性和互补性。
但这种对经济因素的过度关注,也让婚姻关系存在变得功利化的风险。一些人在选择伴侣时,将感情因素放在次要位置,过度权衡对方的经济实力和事业发展前景。这样的婚姻在建立之初就带有浓厚的利益色彩,一旦双方在经济上出现分歧或其中一方事业受挫,婚姻关系可能就会岌岌可危 。
婚姻中的“家务价值”与自我实现
新婚姻法明确了家务补偿,家务劳动的价值得到认可,尤其是在富裕家庭中,家务劳动的价值更为凸显。这一规定让年轻人意识到,无论是在外打拼事业还是在家操持家务,都是对家庭的重要贡献,都应得到尊重和回报。
这一改变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家庭角色定位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女性,不再因担心婚后成为全职主妇/夫而失去自我价值,也不再盲目为了家庭放弃个人事业发展。在一些家庭中,夫妻双方会根据各自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兴趣爱好,灵活协商家庭角色分工,有的男性甚至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责任,支持妻子的事业发展。
但当年轻人都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自我价值实现中,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挑战。夫妻双方都忙于事业,可能会减少相处和沟通的时间,缺乏对家庭情感氛围的营造。长期下去,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能会逐渐疏远,影响婚姻的稳定性。而且,对于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家庭来说,年轻人过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可能会引发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破坏家庭和谐 。
忠诚度与信任:婚姻的基石
新婚姻法对出轨行为的财产分割有了明确规定,出轨方在离婚时可能面临财产分配减少甚至失去分配财产的机会。这一规定让年轻人对婚姻忠诚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他们看来,婚姻不仅是情感的交融,更是责任和忠诚的承诺。
在恋爱阶段,年轻人就会更加谨慎地选择伴侣,注重对方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不少情侣在恋爱初期,就会郑重地讨论对婚姻忠诚的看法,将忠诚视为婚姻的基石,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背叛,并将这一理念作为未来婚姻的重要准则。
但这种对忠诚度的高标准也可能给年轻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婚姻生活中,一旦出现一些小的信任危机,可能就会被无限放大。比如,一方因为工作原因与异性接触较多,另一方可能就会过度敏感,产生猜忌和怀疑,导致夫妻关系紧张。而且,这种对忠诚度的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年轻人在婚姻中的社交自由,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畏首畏尾,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 。
新婚姻法的施行,让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更加理性、成熟,从物质基础到情感忠诚,从自我价值实现到家庭责任担当,全方位地影响着他们对婚姻的选择和经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在新婚姻法的背景下,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健康的婚姻观念,是社会需要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作者:文化学者、特约评论员、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老子故里文化顾问、两汉三国文化推广大使,陕西文旅推广大使、中国品牌推广第一人、西部新闻网总编辑张龙。
发布于:陕西